:::
fish09352003 - 環境資訊 | 2017-09-21 | 點閱數: 960

專題報導 - 2017-09-08

塑膠污染問題極為嚴峻,國外非營利組織與明尼蘇達州大學,測試全球包括美洲、歐亞等 12 個國家超過 100 個飲用水樣本,結果發現,高達 83% 樣本含有微塑膠( microplastic ),提出警訊。

飲用水中不該出現微塑膠。若該研究被證實,將是一大警訊,提醒我們急需應對無所不在的塑膠污染。改買瓶裝水無助解決問題,源頭減量才是正途。

雖然該研究對象並不包括臺灣,但綠色和平去年發佈文獻研究《海鮮中的塑膠》,發現臺灣人愛吃的牡蠣、蛤仔等多達 170 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都曾發現微塑膠。塑膠容易吸附重金屬、污染物等有害物質,塑膠氾濫對於人體健康已構成潛在風險。

為何微塑膠無處不在,您我又該如何自處?

微塑膠泛指體積少於 5 毫米的微小塑膠。微塑膠一般有三種來源,第一種是塑膠微粒( microbead ),例如有磨砂功能的洗面乳中的磨砂柔珠,就是微塑膠。

第二種是微纖維,主要用於戶外服裝及含有聚酯纖維( Polyester )衣服的人造纖維,每當我們將衣服放進洗衣機,洗滌的過程中,合成纖維會脫落並釋出細小纖維。每洗一件衣服,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纖維便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流入大海。

第三種微塑膠,來自您我日常生活用了就丟的塑膠製品,例如麵包包裝袋、塑膠吸管、瓶裝水、咖啡膠囊、塑膠叉子與湯匙,或人手一杯的外帶塑膠飲料杯。這些使用數十分鐘甚至數分鐘就被拋棄的塑膠製品,進入自然環境之後,逐漸碎裂、分解,再變為微塑膠。

因為微塑膠體積太小,污水處理廠無法攔截、過濾,直接流入大海。

微塑膠對海洋生物、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風險,由於微塑膠會積聚海洋中的有機污染物,例如農藥、塑化劑與溴化阻燃劑等人工化學物質,變成極微小的高度濃縮的有毒微塑膠、經海洋生物進入食物鏈,最終將會上了我們的餐桌。

在馬尼拉,一個男孩在充斥塑膠垃圾的河水游泳。

塑膠由多種管道進入海洋,都是嚴正提醒,任何我們購買、卻又很快拋棄的物品,都持續讓地球與環境付出代價。從源頭管控、減量,包括減少購買,非常重要。 2016 年,綠色和平與公眾成功要求多間全球企業逐步停售含有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產品。繼韓國之後,臺灣政府也宣布,將含塑膠微粒的個人護理產品禁用時程,提前至 2018 年。

但塑膠微粒只是每分、每秒流入海洋的成噸塑膠垃圾當中的一部分。海洋無分國界,當全球有更多城市、地區與國家,陸續禁售塑膠袋、保麗龍製品、塑膠瓶裝水,臺灣政府如何可以做的更多、腳步更快?

您我都可以在生活中積極實踐減塑,自帶環保袋、環保杯,減少使用免洗餐具與塑膠吸管。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向政府表達立法的訴求,從源頭有效減量。一起以行動帶來改變,為環境及下一代帶來希望。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peace.org.tw/videos/1572309429467543/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oceans/2017/microplastic-tap-water/

:::

網站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