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sh09352003 - 環境資訊 | 2021-10-20 | 點閱數: 959

「台灣首例鸕鶿寶寶誕生了!」秋風起,冬候鳥逐漸南遷,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上月首度在東石鄉鰲鼓濕地,發現一對候鳥鸕鶿在樹上築巢孵蛋,消息傳開,各地鳥友接力觀察守望,昨天上午拍鳥俱樂部成員沈鳳婷的丈夫陳建安,發現 1 隻鸕鶿寶寶破殼誕生,鳥友透過網路分享喜悅。

鸕鶿是冬候鳥,以往 9 月會南飛到台灣度冬,隔年 3 月北返回大陸築巢繁殖,自從鰲鼓濕地傳出鸕鶿築巢,幾乎每天有鳥友守候拍攝,築巢樹上離濕地堤岸近百公尺很遠,不會受到人為干擾。

拍鳥俱樂部社長黃蜀婷說,昨天上午多位社友在鰲鼓賞鳥,隨行的社員沈鳳婷丈夫陳建安,拿大砲相機率先發現鸕鶿寶寶破殼出生,興奮說,「我看到鸕鶿寶寶了」,適巧有 3 位社友也生日,大家開心慶祝。

「鸕鶿此時築巢孵化寶寶,可能因氣候變遷錯亂」,黃蜀婷說,台灣首例鸕鶿寶寶誕生,引發鳥友們熱烈討論,包括鳥種?是否成為留鳥?誕生前,鳥友發現親鳥不斷咬回巢材,加大築巢,親鳥聰明,又是捕鳥高手,棲地覓食來源不缺。

牠們每年 10 月下旬,由高緯度北方飛到長江以南湖泊越冬,次年 3 月底,才陸續飛返長江以北繁殖,想不到 10 月在台灣育雛成功,親鳥約 60 天餵養,幼鳥才能飛翔離巢, 3 年性成熟,孵蛋 28 至 30 天;感謝廖本興,呂宏昌,陳建樺三位老師按圖鑑辨識,築巢鳥種屬「普通鸕鶿」,並 非「丹氏鸕鶿」。

雲嘉南濱海管理處說,鸕鶿是日行性群聚鳥類,擁有「憋氣潛水」高超捕魚技能,在日本有漁民訓練牠們,發展「鸕鶿捕魚法」,秋冬來台度冬數量可觀,來鰲鼓濕地木麻黃有如積雪,那是鸕鶿們「便便後」的傑作。

 

根據資料,鸕鷀 50 天就可拍飛翅膀(書本是敘述為「可飛」),之後辛苦的鸕鷀爸媽還要餵養 50 天才會離巢,算一算真正離巢時間大約是 3 個月後,後續的觀察,還是得仰賴厲害的鳥友們了!

關於鸕鷀的生態知識,可以查看「台灣鳥類誌第 2 版 PDF 電子書」喔!相關內容請查看「台灣鳥類誌第 2 版 PDF 電子書上冊 2 第 409 頁。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1742

 

資訊來源:(有影片)

https://video.udn.com/news/1218512?fbclid=IwAR0a0qCMUTFqNSH8-9p6o0adP-CJZlgD14nNSkYzwMyZvZYuRRdskun4F_4

:::

網站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