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sh09352003 - 環境資訊 | 2022-11-14 | 點閱數: 730

沒漁港怎麼捕魚?就衝浪接魚!傳承七星潭百年友善漁法,

「洄遊吧」教你吃魚愛海洋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孫文臨

七星潭是遊客每到花蓮必訪的景點,站在岸邊放眼望去,湛藍的大海讓人心曠神怡。多數遊客到七星潭只看海,卻不曉得海面上那幾顆浮球底下的「定置漁網」是花蓮最主要漁獲來源。有別於其他漁村,七星潭沒有漁港,從日治時期先民就用舢舨「衝浪」接魚,至今傳承百年,才造就了天然美麗的海灣。

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七星潭的漁業,黃紋綺創立了「洄遊吧」,結合食魚體驗課程,串起一級漁業、二級加工與三級觀光,致力於推廣海洋知識與台灣在地的友善漁產,發揮新世代的創意替百年七星潭注入了新活水。

花蓮七星潭除了可觀賞絕美海景,還有定置漁場的漁村文化。(攝影/孫文臨)

 

七星潭不只有無敵海景 還是一座沒有漁港的漁村

每天清晨六點及傍晚的四點左右,在七星潭的海灘上,會看到黃色拖拉機拉著舢舨,漁民準備衝浪出海,不遠處的定置漁場,一艘漁船在外海的定置漁場收漁獲,在海上把漁穫放到舢舨上,舢舨再衝浪把漁獲接回岸上,是其他漁村非常少見的漁業方式。

花蓮七星潭是一個沒有漁港的漁村,漁民須以舢舨衝浪接魚上岸。(圖片提供/洄遊吧)

 

定置漁網是將漁網固定在水深一百公尺內的沿岸,網具底下綁著好幾袋巨大的石頭,大約 250 顆、重達 3 噸以上,網具才不會隨波逐流,網具上方則掛有數十顆浮球,上頭浮球與底部石頭一沉一浮撐起定置漁網。每組定置漁網造價上千萬,目前在七星潭海域有東昌、嘉豐、朝金三家業者,共設置五組定置漁網。

每組定置漁網的面積約有兩個操場這麼大,主要的架構可分為垣網、運動場網和箱網,各有不同功能。垣網的網目直徑大於 30 公分,小魚類能隨意地穿越,因垣網功能不在捕捉,而是要攔阻並引導魚群游入網中。入網後的運動場網空間較大,能緩和魚群,網目則約五寸大小,之後魚群會隨著海流游入最末端的箱網,最末端網目才是較小的一寸半,而漁民收穫時只會抓捕箱網內的漁獲。

YouTube video

定置漁網示意圖(影片來源/洄遊吧)

 

定置漁網屬於被動式捕撈,約只有 30%~50%的魚會被捕獲,而且都是在地當季魚種,又因為網孔較大,多只捕捉體型成熟的大魚,定置漁網在收網時,魚也都還活跳跳的,若看見保育類或瀕危魚種被誤捕、混獲,可即時將其釋放。因此定置漁網相較於拖網、刺網、圍網等其他主動式捕撈的漁法,對海洋生態更為友善。

定置漁網底部需掛上一袋袋 3 噸重的石頭,將網具固定在海中。(攝影/孫文臨)

七星潭童年回憶 黃紋綺創辦「洄遊吧」賣永續漁產

「定置漁網要看海吃飯,大海給多少就收多少,時常也會沒魚可收。」黃紋綺在台北長大,小時候每逢寒暑假就會回來七星潭找外公外婆,看著舅舅在定置漁場內捕魚,成為她深刻的童年回憶。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畢業後,她原先計畫到美國讀博士,卻在 27 歲那年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比起學術研究,我更想把書本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能讓更多人了解大海。」洄遊吧就此誕生。

洄遊吧以「食魚教育」及「永續海洋」為核心,提供「洄遊鮮撈」、「洄遊平台」和「洄遊潮體驗」三種服務,串聯漁民、消費者以及學術單位,促進三者之間的溝通,希望能將帶動漁村產業升級,並達成海洋永續利用的願景。

「洄遊鮮撈」簡言之就是賣魚,但賣魚也有賣魚的原則,不是所有的魚都能賣。首先,洄遊吧不販售《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列為紅燈的海鮮,該指南由中研院學者邵廣昭發起,參考漁業年報及學術單位的研究,綜合考量族群數量、碳足跡、漁法、海洋環境等多重因素,將海鮮分為綠燈(建議食用)、黃燈(偶爾食用)、紅燈(避免食用)三大類,遭過度捕撈而導致野生族群銳減的曼波魚、黑鮪魚等,都被列為紅燈。

再者,「洄遊鮮撈」僅販售以定置漁網、一支釣等被動式漁法捕獲的當地當季魚種。就像農產品有分盛產的季節,其實鮮魚料理,也有時節之分,在七星潭夏季主要出現的有東方齒鰆(煙仔虎)、眼眶漁(皮刀)等,而秋季則盛產鬼頭刀、雨傘旗魚等。

此外,為了保存魚的新鮮美味,洄遊吧在魚類被捕撈上岸後,會立刻進行去鱗去鰓去內臟的三清處理程序,並以真空包裝,低溫冷凍,從魚獲離水到低溫冷凍都在 24 小時內完成。洄遊吧販售的每一塊魚肉,都會有一個 QRcode ,消費者只要掃描條碼,就能知道那尾魚的捕撈日期、捕撈地點、漁法以及料理方式,不只是賣魚,也同時把永續海洋的理念推銷給民眾。

黃紋綺創辦洄遊吧,推廣在地當季的友善海鮮及食魚教育。(攝影/孫文臨)

 

建立海洋知識資料庫  從學吃魚開始守護珍貴的大海

為傳播永續海洋的理念,洄遊吧製作「洄遊平台」,以視覺化的方式,將食魚、漁業及海洋環境的複雜知識轉譯成圖表,讓一般民眾可以一目了然,將網站做成一個海洋資料庫,讓各單位、所有人都能隨時了解海洋環境與資源,進一步成為海洋永續理念的推廣者。

如果光看網路上的資料不過癮,就能來親自參加「洄遊潮體驗」,這是一套完整的食魚教育,帶領民眾從大海到餐桌,實際走訪定置漁場的收穫現場,看魚、摸魚、煮魚、吃魚,過程中民眾也可以學到豐富的海洋知識與漁業文化。

黃紋綺說創業初期,是先從田野調查開始,她花了一年的時間訪問在地居民與漁業,發現七星潭面臨漁業人口老化、漁獲不穩定的問題,且觀光客來到七星潭走馬看花,也無法了解當地的漁村文化及產業。最初她先從架設網站資料開始試水溫,觀察哪些議題對民眾最有吸引力,接著著手規劃體驗遊程,最後才投資設置漁獲處理、冷凍設備,販售漁產品,一步一步完成計畫的目標與藍圖。

然而,正當事業逐漸有起色時,卻發生 COVID-19 疫情,黃紋綺坦言,疫情是創業六年來遇過最大的挑戰,「洄遊潮體驗活動停擺,公司就少了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幸好團隊很快站穩腳步,擴大線上販售的產品,推出「零失敗紙包魚料理包」,讓消費者能在家跟著指示就做出美味的魚料理。

洄遊吧原先要與 7-ELEVEN 合作到門市舉行「小小魚達人」的親子活動,教導小朋友認識生活中的魚料理,但由於實體活動停辦,便將教案設計成電子檔,讓民眾可以自行以 ibon 列印;之後還把冷凍鮮食送進部分門市,提高友善漁獲的曝光度,消費者接受度也很高。隨著疫情趨緩,洄遊吧於 2022 年推出食魚學習護照,引導民眾學習漁法、魚種等漁業相關知識,寫下食魚紀錄;團隊也走出花蓮七星潭,到各個縣市去舉辦實體講座。

洄遊吧於疫情期間開發「零失敗紙包魚料理包」,方便消費者在家做出美味料理,掃描產品上面 QRcode 可知生產過程。

(圖片提供/洄遊吧)

希望重拾海島國家的海洋文化

黃紋綺希望,未來不只七星潭有洄遊吧,全國各地的漁村都能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海洋體驗活動,「未必要由洄遊吧來做,由當地青年自發來做會更好。」她也提到,目前國內對於沿近海的漁業統計資料仍相當不足,漁業署應盡快著手建立我國的魚類基礎資料庫,並訓練漁業從業人員相關專業能力,才能讓整個產業更好。

「台灣的土地面積只占全球的 0.03%,但全球有 1/10 的魚種都會出沒在鄰近海域。」黃紋綺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都忽視了海洋教育,導致很多台灣民眾並不了解漁業的重要性,也不認得台灣本地盛產的魚,只知道鮭魚、鱈魚等進口魚類。她希望從食魚教育開始讓下一代認識大海,重拾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的海洋文化。

 

資料來源: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7601/

 

 

:::

網站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