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sh09352003 - 環境資訊 | 2017-10-01 | 點閱數: 763

2017 年 02 月 21 日

7175

文、攝影/ 林慧貞 首圖攝影/ 汪文豪

鬼頭刀每年在夏天和冬天洄游台灣,從不失約,被許多漁民和研究人員浪漫地稱為「Promised fish」,不過我們只知道鬼頭刀每年都來,卻不知道牠如何來、族群數多少,台灣捕獲的鬼頭刀九成銷往美國,過去卻沒有相關監測和漁獲管理,一度被拒絕外銷,去年開始業界由下而上發起漁業改善計畫( 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 , FIP ),產官學合作,主動申報漁獲量、監測族群數量,獲國際組織認可,鬼頭刀價格一舉翻了三倍。

為了確保漁獲來源合法、符合永續概念,歐美許多廠商都要求供應商有生態標章認證,例如國際海洋管理委員會 MSC 標章,但這些生態標章要求嚴格,許多資料不足或管理架構還不健全的漁業國很難一步到位,因此一些大型連鎖業者如 costco 、沃爾瑪等,便將 FIP 當成緩衝,只要供應商有進行漁業改進計畫,證明朝生態永續方式管理漁業,即同意採購。

台灣一年鬼頭刀漁獲量約 9 千到 1 萬公噸,主要產地為台東新港、宜蘭蘇澳、屏東東港及花蓮等。(圖片提供/農委會)

根據漁業署統計,台灣一年鬼頭刀漁獲量約 9 千到 1 萬公噸,主要產地為台東新港、宜蘭蘇澳、屏東東港及花蓮等,其中 9 成銷往美國做魚排,這幾年美國部分業者開始要求鬼頭刀需有生態標章,許多鬼頭刀生產國如厄瓜多、瓜地馬拉、印尼、巴拿馬、秘魯等國,都已經開始著手制訂甚至執行漁業改善計畫,三、四年前,台灣有些供應商一度因此無法外銷,每公斤價格從百元下滑到只剩 5 、 60 元。

業者由下而上發起計畫,用商業力量管理漁獲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王勝平說,新港業者因為無法外銷,囤積了很多漁獲,開始思考 FIP 計畫,「不像以往是由上而下,這次是業者由下而上主動。」

台東新港每年平均鬼頭刀漁獲量約 2600 公噸,平均產值 1.6 億, 2015 年 8 月,當地業者、漁會、海洋大學、水試所、漁業署和民間組織等,共同召開工作小組會議,訂出行動方案,順利獲得國際 SFP(Sustainable Fisheries Partnership)網站同意登錄,成為台灣第一個執行 FIP 且登錄國際網站的魚種。

參與鬼頭刀 FIP 的漁民必須繳交漁獲日誌,紀錄在何時、何處捕獲,數量多少等等,參與計劃的王勝平說,台灣已經連續兩季被 SFP 評為 A 級,目前銷售通路很順暢,鬼頭刀魚價喊到 100 多元,參與漁民都很開心。

評估資源量是下一步重點

由於 FIP 計畫要求須有科學數據評估漁獲數量,確保不過漁,海大和水試所進一步進行鬼頭刀族群的研究,和日本合作標識放流,除了在東部海域用衛星標識器標放鬼頭刀,也到日本鹿兒島標放,去年總共在台灣和日本標識了 4 尾和 6 尾,回收了 3 枚標識器。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右)、助理研究員江偉全(左)現場示範操作衛星標識器。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江偉全表示,夏天 5 到 7 月、冬天 10 到 12 月是新港鬼頭刀主要漁獲季節,初步分析,台灣東部夏天西南季風較小,海表面溫度高,容易形成穩定分層,因此夏季鬼頭刀會棲息在較淺水層,大約是海平面下 50 公尺;冬天東北季風強勁,海表面溫度較低,鬼頭刀便下潛到較深水層,約 80 幾公尺處。

不過到底鬼頭刀洄游路徑為何、在哪裡產卵,由於此計畫才進行一年,資料尚未充足。

中南美洲針對鬼頭刀的生態風險評估已呈現中度風險,太平洋鬼頭刀則還未建立數據,江偉全表示,目前新港鬼頭刀魚體還沒有過小的現象,應不致過漁;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未來還有四年計畫,希望至少能知道鬼頭刀在東部的合理捕撈量是多少,評估怎麼捕撈比較永續環境。

圖 I : 2016 年 3 尾鬼頭刀(A, B 及 C) 配置衛星標識記錄器後之放流地點(圓形)及標識器彈脫地點(星形);圖 II :鬼頭刀 B 最有可能之洄游路徑推估。(圖片提供/水產試驗所)

資料來源: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299

:::

網站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