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sh09352003 - 環境資訊 | 2022-01-10 | 點閱數: 723

10 月,東北季風吹起時,台灣極東海岸的紫菜採集也正當時。腳穿膠鞋、腰綁網袋,戴上防曬頭套和斗笠、手拿畚箕與工具,貢寮漁村的海女們正準備下海採紫菜。除了紫菜,潮間帶的採集路徑上還可挖蚵、撿貝。

在海岸礁石上看起來像植物的紫菜,實際上是藻類。市場上常見的海菜、昆布、海茸、髮菜、菜燕(石花菜)等,也都屬於藻類家族。

藻類包括單細胞及多細胞兩大類,其特徵為不具備維管束組織,也不會開花、產生種子,但是,藻類卻是地球上除了植物以外,具有葉綠素 a 的生物,可行光合作用。在自然的溪流、湖泊和海洋等水域或陸域環境中,都有藻類的存在。

潮間帶中肉眼可見的海藻稱為「大型海藻」。陽光照射下,藻類不僅會吸收海水裡的無機物和行光合作用,轉化為自身的養分,也能釋放氧氣;對於淨化水質、固碳、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大有助益。

在海藻生態系中,海藻屬於「生產者」,提供草(藻)食性海洋生物食物來源,因此經常可見海兔、螺類等在其中棲息、覓食、交配和避難。海藻扮演著多種生物的庇護場所,是潮間帶生態環境中的指標性物種。

台灣記錄到的大型海藻約有 600 多種,例如常見的石花菜、麒麟菜、石蓴、馬尾藻等,這些海藻的採收主要是由漁村聚落的海女或海男以人力徒手摘取。海女們不用潛水裝備,就可憋氣多次潛入海中至礁岩下方採集石花菜,展現出靠海維生的生命力。

海女採集文化是最在地的海洋文化,也是人類仰賴海洋資源、永續共生的互動模式。

然而海岸漁村聚落普遍面臨人口老化,海女從業者也越來越少,整體漁村環境更因為水泥化、海岸開發等,造成自然棲地的破壞;此外,氣候變遷使得海洋溫度上升、海水酸化,這些威脅未能減緩。

為永續海洋資源、保存海女文化,貢寮區卯澳社區積極保育海洋資源與在地文化。社區開設了「里海學堂」,讓遊客來到極東海岸認識獨特的海女採集作業,也可現場體驗石花凍製作。透過活動學習讓大眾體認:這片海岸不僅哺育了海洋生物,也供養著土地上的我們,唯有永續利用,才能互利共生。

初春的三到六月,走訪東北角漁村聚落,可見路旁或空地上曬著剛採集上岸的石花菜。石花菜屬於藻類下的紅藻門,其細胞內含有藻紅素,因此在大自然裡呈現暗紅色澤,採收後經過數日反覆清洗和曝曬,最後變成淡白色後即可捆束收藏。

富含藻膠的石花菜可提煉出洋菜、寒天,是製作果凍甜品的天然原料。若來到東北角海岸,不能錯過吃一碗在地特產的石花凍。

近年科學研究顯示,海藻富含海洋中的微量元素,且有多種人類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如此看來,海藻床可謂一座富含寶礦的海洋微森林,既可增進人體健康,又是地球固碳的好幫手!

 

資料來源:https://e-info.org.tw/node/233076

:::

網站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