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吉普賽人」,很多人會聯想到作家「三毛」,流浪在三毛的筆下成了浪漫的代名詞;但如果流浪的場域換成海洋,那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仙本那( Semporna )以及鄰近 40 座島的周邊海域,有一群地球上僅存的海上民族――巴夭族( Bajau )。他們以天為被,以海為家,一家大小吃喝拉撒睡,包括生小孩都在同一艘船上,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生活;而且,如此日復一日的海上流浪史,竟然已經長達 1800 年之久。
馬來西亞的沙巴州以及鄰近 40 座島的周邊海域,有一群世界上僅存的海上民族―巴夭族( Bajau )。他們以天為被,以海為家,包括生小孩都在同一艘船上,如此日復一日的海上流浪史,竟然已經長達 1800 年之久。巴夭族對於大海的認識絕非陸地上的「文明人」所能及,並有豐富的海洋文化。
風雨來臨前,遷徙中的巴夭族。
說到「吉普賽人」,很多人會聯想到作家「三毛」,流浪在三毛的筆下成了浪漫的代名詞;但如果流浪的場域換成海洋,那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仙本那( Semporna )以及鄰近 40 座島的周邊海域,有一群地球上僅存的海上民族――巴夭族( Bajau )。他們以天為被,以海為家,一家大小吃喝拉撒睡,包括生小孩都在同一艘船上,那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的生活;而且,如此日復一日的海上流浪史,竟然已經長達 1800 年之久。
右手邊是巴夭族的「家」(蘭沙船),左手邊的往返各船隻之間的接駁船「比度」( biduk )。
巴夭族是沙巴的第二大種族,又分為「陸巴夭」和「海巴夭」兩大族群,前者的祖先因騎術一流,被稱為「東方牛仔」;後者因長年在海上流浪,故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事實上,還在沙巴海域流浪的巴夭族並不能算是馬來西亞的國民,因為沒有「落戶」,因此這些住在船上的巴夭族,只能算是無國籍人士。
沒有戶籍當然就無法計算實際人口數,因此這群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交界的蘇拉威西海( Celebes Sea )活動的巴夭族人口總數,只能粗略估算在 2 萬至 6 萬之間(當中已經「登陸」獲得馬來西亞籍的巴夭族則有數十萬人)。
這種看似距離現代文明如此遙遠的民族,事實上也努力在跟現代文明說「不」,他們不相信現代醫療、不接受現代教育,但這些「大海的孩子」卻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海洋文明。海洋是他們的信仰、教室、糧倉,他們跟海洋一起呼吸⋯⋯噢不,他們偶爾也會屏息深潛,一個成年的巴夭族男子,一般都能在無氧氣裝置下潛入水中 5 分鐘或更久。
他們跟日本、韓國養珍珠的「海女」一樣,擁有高超的潛水能力,而巴夭族為了能在水中快速潛入海底,省卻在水中等待身體適應水壓的時間,年少學習潛水的時候就會將自己的耳膜刺破,以達至身體內外壓力的平衡,爭取更多在 2 、 30 米深的海床上捕獵的機會。
我在離仙本那船程半小時外的馬布島( Mabul Island )岸邊的海域,常常見到這些海上民族的身影,他們的「里巴船」( Lepa )或「蘭沙船」( Lansa )在我們的度假小屋外數 10 米處隨著海浪起伏,一家 7 、 8 口或更多家庭成員,屈身在不大的船艙,靠著大海源源不絕的補給,成了地球上極少數不太需要花錢的民族。
生活自然是極簡的,真要有什麼生活上的必需品,用捕獲的海鮮跟岸上的人交換便是;而船上煮食處,會在下方鋪上沙子以防發生火災,陳舊木造的家經不起任何災難。
巴夭族上岸把捕獲的海產來作交易。
巴夭族鮮少上岸,除了偶爾跟岸上的人交易,一般只會在以下情況登陸:補給食水或其他食材時;需要修補船隻時;家中有人去世時,遺體會被埋葬在陸地上;幾戶人家會不定時說好,在某個時段一起將孩子們送上岸玩樂,以便家中成年男女可以不必在孩子的注視下進行床事。
我在馬布島認識的一個馬來裔男教師則跟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經歷,島上以菲律賓後裔為主的聚落中設有小學,校方也義務提供給海上的巴夭族孩子來上學,孩子的父母自然是愛理不理,少數幾個願意走進課堂的孩子,也常在課堂進行到一半時,突然走出教室縱身入海,玩過一會之後,再濕漉漉的重回教室;如此幾回,這位男老師接受過無數次震撼教育之後的某一天也有樣學樣,跟孩子們一起在海中遊樂――真是一所快樂的學校啊!
生活在海上的巴夭族成人,雖然不願接受現代教育的洗禮,對於大海的認識卻絕非我們這些陸地上的「文明人」所能及。
巴夭族父母會抱著新生兒在海面上接受大海的洗禮,這些得到恩典的巴夭族長大後,不僅水性一流,還能夠判讀海上的天候變化;我在馬布島旅行期間,只要眼前的巴夭族海上聚落突然消失,就表示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天候即將不妙,這也是為什麼這些「現代諸葛」總是選在海島邊緣生活,就是因為可以依風雨來的方向而遷徙到海島的另一方。
馬來西亞境內約有 800 座島,當中沙巴州就佔了 400 座,而仙本那外海的 40 座島當中,世界三大潛水勝地之一的西巴丹島( Sipadan ),以及馬來西亞最美的海洋公園――敦沙卡蘭海洋公園( Tun Sakaran Marine Park )的幾座蕞爾小島,每一個都是閃亮卻低調的明星。
當中好幾座小島的岸邊也能見到巴夭族蹤影,只不過這裡的巴夭族已經搬離船隻,選擇在淺灘或岸邊搭建小木屋落腳;但在巴夭族的傳統觀念裡,住在小木屋的都是窮人,在船上生活才算是富裕。
特塔甘島淺灘處的巴夭族聚落。
我在十年前第一次到訪敦沙卡蘭海洋公園,被眼前堪比馬爾代夫的小島徹底震撼,感動得說不出話來;那是我自助旅行十幾年後,在自己的國土上見識到「世界級的景觀」。當中最不能錯過的是珍珠島( Bohey Dulang ),由小碼頭登陸後延著登山步道來到海拔兩百多米高的其中一座小山峰,絕世美景在眼前倏地展開,雙眼竟然可以清楚看見淺灘處翡翠綠在海面上暈開的景緻,嘆為觀止。
由珍珠島俯瞰的海景。
珍珠島之外,軍艦島( Sibuan )、曼達布安島( Mantabuan )、博加雅島( Bogaya )、特塔甘島( Tetagan )等沿岸都能見到巴夭族聚落。我在島上漫步遊走,當地的巴夭族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他們也不諳馬來西亞的國語――馬來語),孩子們在大樹下盪鞦韆,唱著不知名的歌,我彷彿身在國外,那是身為遊客和國人徹底被征服的快感和虛榮感同時在作祟。
軍艦島的海水層次分明。
每年 4 月的最後一個週五至週日,是巴夭族重大的節慶「彩船節」( Regatta Lepa )。
「彩船節」現場的壯濶景觀。
除了仍在海上生活的巴夭族,許多已經「歸順」現代文明的族人,為了感恩過往,會利用彩旗將「里巴船」佈置得五彩繽紛。仙本那的彩船節廣場週圍,數百隻準備進行海上遊行的「里巴船」將蘇拉威西海染得色彩翻飛。活動開始後「里巴船」的船首處還會有穿著傳統服裝的少女載歌載舞,除了爭奪「最美里巴船」的殊榮,這些悉心打扮的巴夭族少女則是參加「里巴女王」競賽的佳麗。
穿著傳統服裝、載歌載舞的巴夭族小孩。
「彩船節」當天除了有各種選美比賽,當天也會舉行龍舟賽,現場並設有各種展示巴夭族料理的攤位,可見包括「海葡萄」(一種海藻)、魔鬼魚乾等少見食材,以及「河豚」等,我以為只有日本料理才會出現的食物,讓人大開眼界;到了夜晚時分,幾艘精心用彩燈佈置的「里巴船」,點亮了醉人的仙本那夜空,創造另一個活動的高潮。(延伸
巴夭族食用的「海葡萄」。
跟許多馬來西亞的節慶相比,「彩船節」的含金量極高,不知道該說幸運或不幸,參與的人多是巴夭族或少數的沙巴人;許多馬來西亞人,甚至沙巴在地人也不曾聽聞此節慶的存在。這個馬來西亞最不能錯過的原住民節慶,我誠意的推薦給有興趣重新發現馬來西亞的各位。
資訊來源: